秦武王去世后,秦昭襄王继位,开始了更加雄心勃勃的扩张政策。魏然,秦昭襄王的叔父,掌握了秦国的大权,稳步推动国家的统一进程。史学家司马迁称赞魏然的功绩,认为正是魏然的四十年执政,为秦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魏然不仅协助秦昭襄王平定内乱,还举荐了著名将领白起,帮助秦国南征北战,逐步确立了秦国在整个战国的霸主地位。

然而,魏然并未能够享受权力的长久。由于范雎的劝谏,秦昭襄王最终将魏然驱逐,并任命范雎为丞相。范雎的政策虽然不如张仪般灵活,但他的战略性眼光和政治手腕,仍对秦国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,最终促成了秦国的霸业。

范雎的命运却并不如意。随着秦昭襄王的信任逐渐消失,范雎被迫辞去职务,并最终死于孤寂。而秦昭襄王去世后,秦国再次陷入了权力斗争。吕不韦通过政治手段帮助子楚继位,后来子楚即为秦始皇,开启了新的政治篇章。吕不韦一度在秦国政权中举足轻重,尤其在吞并六国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。然而,由于卷入权力斗争,他最终被秦始皇驱逐至封地,并在恐惧中去世。

吕不韦被免去丞相职务后,其亲信李斯得到了秦始皇的青睐。李斯不仅协助嬴政实现了逐步吞并六国的战略目标,还推动了秦朝建立后的各项重要制度改革,包括统一度量衡、文字和货币,为秦国的统一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制度保障。然而,李斯最终也未能逃脱悲惨的结局,在权谋的风波中,被赵高陷害致死。

秦国的最终统一,离不开商鞅、张仪、魏然、范雎、吕不韦、李斯等人的辛勤努力与贡献。然而,历史的规律往往是“兔子死得像狗”,这些在秦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历史人物,最终都未能善终。正如南北朝时期的吴俊所言:“乘风筝上天者,望峰歇心;治天下事者,望谷忘返。” 这些政治家们,终究无法摆脱权力的漩涡和自我毁灭的命运。

李斯在死前曾对儿子说道:“若我和若夫一同追那只狡兔,我们如何才能得到它呢?”这句话也许正揭示了那些成功者的共同心态,他们都懂得如何走到顶峰,却未曾料到,顶峰也有其不可避免的下坡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