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插入瘘管的手术过程中,牛会被注射镇定剂和局部麻醉剂。没错,牛是清醒着的,而且是站立着进行的。医生首先会在牛的瘤胃上方开一个洞,然后插入一根手臂粗的法兰筒,以保持瘤胃和皮肤之间通过手术形成的孔打开且密封。

法兰筒都配有一个盖子,在不观察牛胃的情况下,盖子是盖上的,因为牛的瘤胃需要一个厌氧环境(不需要氧气的环境)。

身上开个洞,牛会不会痛?

搁谁身上谁顶得住,牛又不是机器人,肯定痛啊!

这个“洞”还有什么作用?

要知道,每头成功的奶牛背后,都离不开数以百万计的肠道微生物,这包含细菌、原生动物和一些真菌。这些寄生在牛瘤胃里的细菌最终负责消化牛吃的所有的植物。

这是一种典型的共生关系——牛为细菌提供营养,而细菌将纤维素转化为牛可用的能量。同时,细菌也与牛共存亡:当牛生病时,细菌也会生病。而细菌一旦死亡,意味着牛也会死亡。

通过这个洞,科学家可以很好地观察到牛胃的消化过程,以便及时发现牛的消化道疾病。比如,对于反复性瘤胃胀气或积食的牛,人们可以直接打开瘘管对牛进行治疗,不用多次进行穿刺或手术,或者可以直接将药物投入牛瘤胃内,虽然有点强制投食的样子,但这显然减轻了喂药的难度。

此外,当一头生病的牛需要一些健康的瘤胃微生物时,人们便可以戴上齐肩手套,打开瘘管盖,然后将他的手臂伸入健康的,带有瘘管的牛瘤胃内,接着抓起几大把液化的草,放在盆里,然后把这些草给那些生病的牛吃。

来自瘘管的瘤胃菌群不仅可以帮助生病的牛,还可以帮助绵羊和山羊,因为它们都是反刍动物,具有相似的消化系统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